风雨同舟一路前行

  新闻资讯     |      2023-10-14 17:42

  风雨同舟一路前行▲2009年5月25日至27日,本报在淅川县荆紫关镇举办全省政法宣传工作培训班。本报常务副总编辑赵克中、省记协副秘书长郭守宪分别授课。培训班上学员们听得认线日开始,本报开办《我与河南法制报》专栏,通讯员在这里写下他们与《河南法制报》的不解情缘。二十五载风雨同行,《河南法制报》已经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道出这声真挚的“感谢”时,我们同样不能忘记你们——报社通讯员的默默奉献。

  有人说报纸是冷冰冰的,尤其是“隐藏”在报纸后面的编辑们,从不露面,却掌握着稿子的生杀大权。可对我来说,《河南法制报》的编辑们却是有血有肉的!他们不仅每期都给我寄来样报,甚至还手把手地对我进行指导,这让看惯了其他报纸编辑们的“冷漠”的我简直有“受宠若惊”之感。忘不了李东红编辑在我的稿子旁边认真地加注,指出稿子的优点和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忘不了马荣臻编辑在每期的样报上都用红笔标示出我的稿子的位置;也忘不了王海玲编辑在《嵩岳》版上对我的文学作品给予的肯定和鼓励。

  记得《河南法制报》创刊不久,河南省司法厅想通过《河南法制报》等媒体搞一个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安排郑州大学法律系为这次竞赛活动出题。正在郑大学习的我,根据学校安排有幸参加了出题。那个年代,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法律知识水平整体不高,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尤为迫切。我在出题时,尽量突出通俗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大多问题都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很实用,题目也不多,只有30道。竞赛题目通过《河南法制报》公布后,我校有很多同学都参加了竞赛答题活动。于是,很多外系的“老乡”和“哥儿们”纷纷前来“请教”。《河南法制报》的这次活动影响了当时的许多人。这也是我首次深度接触这份报纸,从此也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7年,我从郑大毕业分配到平顶山市中级法院工作。刚刚参加工作,对法院的各项具体工作和业务还不太熟悉,我就把《河南法制报》当成一位“师傅”,跟着它熟悉审判工作,学会分析案情。后来任助审员、审判员,我仍然把它当成一个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审判水平的重要工具。那时,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到院办公室去翻看当天的《河南法制报》,细细品读,摘抄摘记。若是发现当天的《河南法制报》未能及时送到澳门第一娱乐娱城,心里总要空落许久。

  当时的《河南法制报》是全省政法系统的机关报,自然是我们的重点投稿媒体。于是,我就从研究《河南法制报》入手,根据每个版面的采稿特点,有针对性地写稿澳门第一娱乐娱城。1999年12月7日,是我在宣传工作历程中永远铭记的日子,我投寄的长篇通讯《最后的疯狂》在《河南法制报》上发表了。拿着刊登我作品的报纸澳门第一娱乐娱城,我惊喜万分,一时感到生活多么美好,工作其乐无穷。《河南法制报》不凭关系用稿,给了我莫大的鼓舞,重新点燃了我的希望之火。

  在《河南法制报》的关心、支持和培养下,我接连在该报发表了《军嫂您再坚强些》、《拨雾缉凶》等长篇报道31篇,连续三年被省公安厅评为“全省公安系统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是《河南法制报》使我在事业低谷期重新找回了自信,使我更加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使我坚持不懈地用辛勤的汗水换回了成功的喜悦。

  机会总是赋予有准备的人。1996年春天,酷爱写作的我转入巩义市公安局,专职从事政法宣传工作。上班的第一天,办公室里的十几种报纸让人眼花缭乱,我还是从中挑出那份散发着墨香的《河南法制报》,心中默默地念叨:痴心不改,再续前缘。几天后,当我的第一篇“豆腐块”文章见报后,我兴奋得像一个未经世面进城的孩童,一蹦三尺高,拉起同事直奔小酒馆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