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第一娱乐娱城日本纸媒为何长盛不衰

  新闻资讯     |      2023-11-14 17:12

  澳门第一娱乐娱城日本纸媒为何长盛不衰近日有专家指出,纸媒要走新老媒体融合之路,在做好纸媒的同时,把微博、微信、微视、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建设和发展起来。

  “纸媒被网络媒体逼得走投无路,有点像一个母亲好不容易把孩子生下来,却反被孩子给掐死了。”有人这样形容如今网络媒体与纸媒的关系。的确,网络以其更强的时效性、互动性、更深广的内容延伸度等优势,逐渐将纸媒逼入死角。越来越多的纸媒黯然隐退停印澳门第一娱乐娱城官网,他们的出路在哪里?

  传统媒体还有明天吗?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依托互联网的新媒体在全球快速崛起,传统媒体拥有的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媒体能否继续生存下去提出了质疑。

  在美国,2008年,《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久负盛名的报纸先后申请破产保护;2009年,伴随几代人成长的畅销杂志《读者文摘》轰然倒下;2013年年初,创刊80年的美国主流新闻杂志《新闻周刊》纸质版停止发行;同年11月,创刊于1877年的美国三大报之一《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网站创始人贝索斯收购。

  美国如此,欧洲也好不到哪儿去,中国的传统媒体人,也在认真思索——“生存,还是死亡?”哈姆雷特之问,竟成了全世界媒体人共同的问题。但是,寒风萧杀之中,依然盛开着一朵夺目“奇葩”——日本的传统媒体。

  报纸是传统媒体的代表,日本被称为“报业王国”,在全球发行量十大报纸排行榜上占据了半壁江山。世界新闻协会于2012年4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发行量最大的10份报纸中有5份在日本,分别是第一位的《读卖新闻》(1000万份)、第二位的《朝日新闻》(750万份)、第四位的《每日新闻》(350万份)、第六位的《日本经济新闻》(300万份)、第九位的《中日新闻》(280万份)。

  在欧美各国新媒体反逼传统媒体全面转换经营模式之时,日本的街头巷尾和公车地铁中,拿着报纸杂志阅读的人仍然比比皆是。一片“狼来了”的惊恐声中,日本的传统媒体好像穿上了盔甲。

  其实,日本虽然报纸发行量巨大,但近年来也渐显颓势。日本新闻协会的统计显示:从2004年开始,日本的报纸发行量逐年减少,2004年为5302.2万份,2011年为4834.5万份,2012年为4777.8万份,2013年为4699.9万份,以每年约百万份的速度递减。

  日本新闻广告收入也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据日本最大广告商电通公司统计,2005年,日本报纸类广告总收入为10377亿日元(1日元约合0.06元人民币),到2011年已降至5990亿日元。

  但是,传统纸质媒体依靠长期强势发展,已经建立起了难以撼动的良好口碑。据日本新闻协会2013年的统计,每1000名日本人的报纸拥有率是469份,每个家庭拥有0.86份报纸。如此巨大的读报需求,让网络等新媒体很难在短时间内取而代之。

  那么,日本传统媒体为何能具备如此强大的抗击打能力?在笔者看来,报刊文化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的最细微之处,是日本媒体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基。

  日本人经常很自豪地说:“我们国家没有一个文盲,人人爱读书看报。”事实的确如此,日本的教育程度与国民素质能够领先世界,与民众喜欢读书看报是分不开的。

  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日本传统媒体既是推动者,也是获益者。日本的报刊培养读者是从小孩到老人、从城市到农村,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日本的小学和中学大多专门配备有新闻教育辅导员,从小就对学生实行媒介启蒙教育,并指导学生自己办刊办报,学生入学后就与报刊结下了不解之缘。

  令笔者感触很深的一件事情是:日本每一家大报,每个星期都会出现“儿童专页”,主流杂志也会连载面对孩子的漫画。《产经新闻》的“读者之声”专栏,每周都会发表中小学生的文章。一个家庭的两代人共读一份报刊,这种方式非常温馨,也更容易让孩子们在父母的带动下,养成阅读习惯。

  “送报人”这个群体也很值得一说。二战后,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城市生活中,“送报人”占据着重要位置。很多从农村进城寻求更高教育的年轻人,靠当“送报人”挣学费,完成学业后在城市里落地生根。这种特殊的经历,是报刊在50岁以上日本人,特别是那些年轻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群当中,仍然非常流行的原因之一。报刊对于他们来说,承载着一份珍贵的青春记忆。

  日本报刊发行员不仅是送报刊那么简单。他们还为当地社区提供了各种服务,甚至填补了政府职能的空白。比如,在日本人口稀少的农村,老龄化很严重。发行商会为老人提供租借轮椅的服务,或者定期走访独自生活的老人,看一看老人的生活状态,察看一下老人是否还健在,并送上一些生活用品。报刊文化之中融入了日本社会最注重的“人情、义理”,他们的举动赢得了民众尊重,也为媒体赢得了读者。

  “日本报刊业依赖强大的发行系统,能在最短时间内将报刊送到订户手中,这与国家的报摊零售模式很不相同。”日本明治大学新闻学讲师松志浩认为,特殊的发行模式,是日本传统媒体能够抵挡住冲击的重要原因。

  日本报刊95%以上的发行靠订阅,全国有将近2万个地方发行站,触角遍及社会每一个角落。在东京,大部分发行站都会与某一家报纸签订单独的合同,并与报纸的销售部门通力合作,尽量保证快速地将报纸送到各家各户。而东京以外的地方,一个发行站有可能会代卖两家报纸。杂志则在用户订阅的同时,与各地便利店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发行后会以最快速度出现在便利店的显眼位置。

  日本朝日新闻社社长秋山耿太郎接受采访时说:“从北海道最北面的稚内,到九州南方的小岛,我们拥有超过2600个配销点,雇有大约7万员工。具有这样的经营规模,我认为报纸发行量不会轻易下降。”

  发行站的人员工作非常辛苦,既要拓展订户,又要尽力维护原有的订户澳门第一娱乐娱城官网。发行员在配发报纸之前,往往会向报纸里面插入折叠广告,以提高自己的收入。

  日本的一位家庭主妇皆川美希告诉笔者,有时候推销员上门推销,游说订阅一份报纸,并赠送洗衣粉;3个月之后订报到期,他们会再次上门,劝说续订澳门第一娱乐娱城官网,这次会有食用油等价值更高的赠品。发行量第一的《读卖新闻》有自己的棒球队,送报员还会给订户免费的棒球票。

  面对新媒体的压力,掌握充分资源的日本传统媒体也开始主动迎战,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通信行业的全面互动。

  日本将新闻分成一流新闻、二流新闻和三流新闻。一流新闻是一些及时的时政新闻,如果想在网上看,要么成为网络会员,要么就只能看一个大概,想要看全,就要交费。二流新闻一般是社会新闻,三流新闻是娱乐新闻,往往不需要收费。这种将新闻分类并部分收费的方式,既维持了网络读者群,也促进了报刊订阅。

  朝日新闻社的转型之路,是新时代日本传统媒体突围的一个缩影。1995年,朝日新闻社开设了自己的新闻门户网站,成为世界最早的大型新闻网站之一。现在,由朝日新闻社发展而来的媒体集团麾下有《朝日新闻》、朝日新闻网、朝日电视台、朝日广播电台等媒体。遇到重大事件,网络、电视、广播和报纸互动的全方位报道已成为常态。

  与商业门户网站有所不同,朝日新闻网站的盈利不仅依靠广告,还靠各种收费服务。由于依托有130多年历史的朝日新闻社,它拥有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巨大文献库,这就为它提供个性化新闻定制、历史文献查阅等服务创造了条件。从朝日新闻网的数据库中调取一条有文献价值的报道需要105日元。

  有了好的内容作保障后,朝日新闻社开始试水收费的电子版报纸。该社于2011年5月推出收费的“电子版朝日新闻”,可随时阅读所有内容。非《朝日新闻》报纸订户,如果想订阅电子版,费用为每月3800日元。而订阅了报纸的用户,每月只要外加1000日元即可。

  同时,原有的免费新闻网站仍然保留。当然,免费公开的只是新闻的一部分,如要阅读全文也需要花钱订阅。

  朝日新闻社还与新媒体展开合作,担任内容提供商,赚取服务费。如今,在日本各种新媒体平台中,朝日新闻社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

  有人曾担心朝日新闻社在新媒体领域的发展会影响其报纸的发行,广告收入减少,进而陷入财政危机。但事实上,这种糟糕的情况并没有出现。

  对大部分日本报纸而言,订阅收入在营业额中的比例一般都超过50%,这部分收入的稳定,对报社非常重要。虽然纸质报纸的发行有所下滑,但在增加了电子发行之后,报纸的订阅总收入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广告方面的损失则由网络的收费服务补偿。另外,随着平台的逐渐壮大,新媒体领域投放的广告也随之增加。所以,近10年来,虽然《朝日新闻》的报纸广告减少了约27%,但朝日新闻社的整体营业额基本持平,成为日本转型最成功的传统媒体之一。

  网络时代,新媒体的信息传递更加迅捷,但也会让信息碎片化,而且信源的可靠性得不到保障,这让受众往往难以把握新闻事件的全貌。而传统媒体能对事件进行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度的报道与分析。正如日本一家电子公司的职员小野智美所说:“我会看手机上的信息,但不会放弃读报纸。因为越是在信息迅捷的时代,人们越是需要深度阅读,需要留给自己更多思考的时间。”这种需求不会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减少,反而会增加。

  传统媒体如果能利用已有优势,不断拓展平台,充分满足受众对信息的深度需求,完全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好比很多人都会做菜,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厨师。时代发展的滚滚大潮中,传统媒体只要找准定位,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活出另一种精彩。

  目前,在日本发行量前三位的杂志分别是《周刊文春》《周刊新潮》和《周刊现代》。此外,《周刊POST》与《AERA》也颇具影响力。

  《周刊文春》创刊于1959年,由株式会社文艺春秋出版,是日本综合周刊中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创始人及第一届社长是日本小说家与剧作家菊池宽。该杂志以揭露、经济、娱乐等各界名人的金钱丑闻和性丑闻为立刊目标,对重大外交事件、社会事件也跟踪报道。是日本最有名的八卦杂志之一,发行量50万册左右。

  《周刊新潮》于1956年2月创刊,由株式会社新潮社发行,发行量仅次于《周刊文春》。杂志在上偏向保守和右翼,与新闻类杂志比起来,很少有直接揭露政经丑闻的报道。

  《周刊现代》创刊于1959年,由讲谈社发行,是面向上班族的生活娱乐杂志。鼎盛期是1995年元木昌彦任总编辑时,发行量达150万册。目前,其发行量排名第三。

  《周刊POST》创刊于1969年,由小学馆发行,主要以中年男性为对象。该杂志曾经有十几年占据过发行量第一的位置。但是,2004年后一路下滑,到2008年降至29.7万册。

  《AERA》于1988年创刊,是朝日新闻社旗下的一本新闻杂志,以、艺术、经济等时事新闻为报道重点。杂志名称是拉丁语“时代”的意思,也被誉为“日本的《时代》周刊”。发行量虽只有15万册左右,但因执笔人全是《朝日新闻》报系旗下的资深编辑,杂志很有影响力。

  进入2014年,传统媒体的“坏消息”不断传来。新年第一天,上海的《新闻晚报》就宣布停刊。4月底5月初,北京《竞报》、上海《天天新报》也相继休刊,这给业界带来巨大的震动。传统媒体受到了来自市场及各方的压力,生存环境从来没有如此艰难。2013年,中国平面媒体的营收整体下滑25%;今年一季度,同比又下滑25%。《新闻晚报》、《竞报》等的休刊不过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甚至有预言,传统媒体也必须解散,将不再是一个个大型的媒体集团,而是会拆分成一个个细小的由知名媒体人、专业分析小组或专业领域媒体组成的媒体单元。

  “澎湃”新闻来势凶猛。及时、独家、深度,因锐利的观点和深入的调查,迅速占领微信朋友圈和各种群。深看“澎湃”新闻,其骨子里显现的还是内容为王。

  据称这个上海报业集团的新媒体项目,未来的战略将集中于两种模式:第一种是通过优质原创内容吸引流量,依靠海量用户来获取广告收入;第二种是面对窄众人群,以高度专业化的内容和精准服务获得用户付费收入。

  在新媒体出现后,传统媒体在速度、广度上的优势都被消解了。综观全球闻名的美联社、路透社等国际新闻机构,以前,速度是他们非常重要的杀手锏,像一些西方的“百年大报”,记者遍天下,反应迅速,点多面广。新媒体时代,因更执着于寻找权威的新闻来源、优质的新闻内容,这些国际新闻机构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毫无削减。

  “不生产新闻”、只当“新闻搬运工”的手机APP客户端软件“今日头条”,就因“搬运”传统媒体的原创新闻与传统媒体杠上了。事实上,多数时候,新媒体只是使承载信息的介质发生了变化——被戏称为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不问版权的“爱的供养”。传统媒体的优质报道内容,正是新媒体虎视眈眈的对象。

  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内容为王”。一个新闻事件,前方的记者往往要忙于突破消息,采访不同的知情人,很难有功夫再腾出来写作一篇篇完整的稿件。那么,记者专注于前方获取信息,后方编辑根据不同记者的不同素材,综合分析、深入思考,得出真正具有深度的新闻作品。所谓“小记者+大编辑”的工作模式,这在很多西方媒体,正是出优质内容报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纽约时报》董事局主席小苏兹伯格曾说过:传统媒体的优势也许在一个词,就是“标准”。这个标准是只有新闻机构严格流程才能够去保证的。在传统大众媒体中,记者、编辑等作为新闻信息的“把关人”,用专业的眼光和素养,过滤和审视新闻信息的来源,以此保证了传统大众媒体上的新闻的真实性。

  反观自媒体,因人人拥有话语权,“快言快语”,在众声喧嚣、信息泛滥、真假莫辨下,你能相信一条即时出现在网络上的信息吗?恐怕很难!自媒体传受合一的传播模式,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角色,在传播过程中几乎不复存在。

  谁的声音真实可信,谁就能最终赢得受众。优质的深度报道永远有着广阔的读者市场。在新的环境下,传统媒体要拼的是公信力,是紧跟热点、不断创新的真实、权威的优质内容。

  一方面,传统媒体需要进一步挖掘自身优势,坚持“内容为王”,培养“技术基因”;另一方面要加快战略布局,进一步探索文化金融、文化地产、文化旅游等领域,完善跨行业产业链。事实上,在危机意识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开始挖掘内容优势资源,尝试跨业、混业经营,以支持庞大的采编、发行运行队伍。

  5月26日,深圳晚报率先扛起逆生长的大旗,称以精致作业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善用新媒体、充分利用其传播渠道和可裂变的传播优势,呈现出更富创意的精品,带来更大的影响力。

  对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的冲击影响,是所受的最大威胁,但更多的挑战,则是由其自身内容和姿态的缺乏所致。其实“澎湃”的“火”,离不开它的深层身份——作为国家新闻机构的网媒;它拥有另外一个被忽视的资源——时政新闻牌照。其实,新媒体“澎湃”,就是垄断资源下的寡头竞争者。与东方早报纸质版,“澎湃”有割不断的血缘关系,与报纸在定位、文脉上的相承可见一斑。两者结合,以原创深度新闻为纽带,传统媒体为“内环”,新媒体作为“外环”,“内环”向“外环”延伸,正是善用新媒体,以优质报道,创新表达,追踪跟进,引来广泛关注。

  6月9日,一份《世界报业趋势报告》或许能给传统媒体打上强心剂:全球性的报纸利用印刷版和数字版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更多受众。在全球范围内,93%的报纸收入仍来自印刷版。

  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数字第一媒体”12日宣布,集团正考虑进行战略调整,包括卖出集团或将部分业务转手,以适应媒体行业的新环境。

  “数字第一媒体”去年12月由美国媒体新闻集团和新闻纪事报公司合并组建,现拥有76家报纸和160家周刊,其中知名报刊包括《洛杉矶日报》、《圣何塞信使新闻》和《丹佛邮报》。

  “数字第一媒体”首席执行官约翰·帕顿说:“我们相信,有许多方案可供选择,从而为股东争取到最大化的商业价值,董事会将决定考虑所有机会。”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读者用手机和平板电脑阅读新闻,各大新闻集团倾向于发展电子新闻产品。再加上广告收入锐减,美国新闻出版业眼下面临生存困境。

  正如“数字第一媒体”首席执行官帕顿所言:“那些成功的企业都是拥有适当规模和电子专长,它们能够预知我们行业的快速变化并率先做出反应。”

  2010年8月,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把《新闻周刊》以1美元价格出售给音响大亨悉尼·哈曼。这家老牌新闻刊物随后几度易手。

  上个月,美国最大报业集团甘尼特决定把集团拆分为两家公司,一家公司分管广播和电子新闻产品,另一家公司分管包括《今日美国报》在内的报纸。杜鹃(新华社供本报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