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新闻直播该怎么创新?包括怎么看待现在很多省市电视台记者用手机直播报道新

  新闻资讯     |      2023-09-26 19:52

  互联网时代新闻直播该怎么创新?包括怎么看待现在很多省市电视台记者用手机直播报道新闻现场的现象?最初在5、60年代,由于科技原因,大众了解信息的渠道,无外乎传统的报刊杂志等纸媒,以及电视台。这两者都有着极高的技术门槛和人力资源门槛,造就了媒体的精英化。那时候当一个有公信力的报纸编辑或者电视台记者,还是很让人尊敬的,而且挤破头都进不去。那时候要做一个突发的社会新闻报道,需要开着电视台的车,需要有摄影记者,而且还是胶片摄影机,还得考虑电源和现场环境等多个因素。我有个在NBC工作的美国朋友,有次和他爸聊天,提到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事,他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看登月的直播。那年头,搞这样的直播,真的是万人空巷,技术难度之大,现在难以想像。

  总之一句话概括:在那个年代,传统媒体=精英媒体。而如今,精英媒体不再仅仅只是电视台或者报刊杂志,自媒体的时代已经来临了。一个微博大V,有几百万的粉丝,发出去的消息有数十万的阅读量,一次直播也有上万人收看,他产生的影响力不亚于一个地方电视台。于是,如何提供一套完整的视频串流解决方案就显得很重要,国内现在已经有厂商意识到这一点,开始逐渐做了起来,例如红云可视这样的一体化提供厂商,就是其中的先行者。

  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胶片到硬盘,存储卡从16MB到512GB,硬盘从128MB到6T……这几十年的科技发展,对于传统媒体的是翻天覆地的。尤其是对于突发性社会新闻报道而言,随着手机摄像功能的与日俱进和4G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出了大量“自媒体”出现。传统媒体进行一次采访还需要层层上报,耗时耗力,自媒体拿着手机就可以冲出门前往目的地,再加上各大网站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直播软件,更是对自媒体的极大推进。

  一个普通人,靠一部有摄像头的4G手机,就可以产生数百万人的“收视率”,这说明在如今这个年代,自媒体在传播内容的能量上,已经开始和传统媒体持平。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在很多新闻发布会的现场,一个记者拿着杆,架起手机,就可以开始制作现场新闻。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这样做看起来似乎不那么专业,视频的质量效果也一定不如扛着长枪大炮的摄影师,但是它本身的便捷程度已经盖过了一切——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成本的新闻以及突发事件而言,这样的报道方式,对于媒体而言,是一个非常方便迅捷且成本极低的实现方式澳门第一娱乐娱城

  不过,传统媒体依然有着起不可衡量的优势。前段时间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上拿到出色的成绩,12年后重夺冠军,这一幕引得国内观看决赛的观众数以千万计,颇有万人空巷的态势。这其中,传统的电视台收视率达到56.78%,破了近年来几乎所有体育节目的收视纪录,而自媒体在这件事上就显得无能为力,只能依靠转播信号的视频截取之后进行二次传播,无法即时反馈。在这种较为大型的国际赛事上,传统媒体依然有着其无可比拟的优势。而相对的,在一些小的社会热点上,自媒体又能凭借其灵活与机动性占据极大的市场份额。

  无论是自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有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作为依托就显得很重要。会场里没信号怎么办?4G网络太差怎么办?视频质量不佳怎么办?直播有延迟怎么办?观众想即时互动怎么办?……

  真的在公众场合试过直播的人,肯定都遇到过上面这类问题。比如我有一次就在郭敬明《爵迹》的发布会,想直播试试,结果发现奇卡无比——因为在虹桥艺术中心里面,信号不佳,再加上用4G的手机实在太多,基站负担不过来。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有专业设备,那么做“自媒体”的效果就肯定比其他人好了。国内做这一行的不算多,红云可视是其中一家。它有自己的云服务器和直播的视频串流解决方案,尤其是视频编码上,做到在最小的同时还保证清晰度,这样给予了直播时观众很良好的观感。

  回到上面那个现场,网络卡怎么办?用红云的解决方案,那就在质量和数量上取胜——所有的直播全是基于4G来做的,假设上面这样一个人口密集的区域,红云用了四块4G卡,基于算法来做整个全网络自适应的模拟。比如今年,他们搞了一个网络春晚的直播,在高铁上300公里时速的直播,依然可以流畅观看,用户体验相当好。以及有一个更加独特的环境——手术的直播,应用在专业医学的领域。手术里面根本拉不了网线G信号,的线一根都拉不进去,利用红云的这套技术做远程手术的同步直播,方便专家会诊,也可以造福医学等行业。

  至于连线互动和视频会议、新闻报道即时视频采访这些功能就是小意思了……好像央视春晚的视频连线都用的是红云可视这套系统,觉得对于各种大大小小的自媒体、新媒体乃至传统媒体而言,以后要是5G、6G时代来临……玩法还会更多。

  我认为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必须要创新和改变,因为其受众群体对信息的载体要求越来越高,现象之一现在看传统纸质报纸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读者都开始习惯阅读电子版新闻。虽然传统电视台还因为较高的门槛和相对丰富的内容制作,所受到的冲击并没有传统报刊那么大,但仍然面临着被新媒体冲击的情形,其中包括题目所提的视频直播。

  刚好最近因为一门课,花时间调研了一下现在的视频直播关键技术和相关企业,所以来仔细回答下个人看法。首先,先谈谈怎么看待“很多省市电视台记者用手机直播报道新闻现场的现象”的现象。

  我觉得题目描述的移动端直播新闻会是一个日渐普及的技术趋势,本质上属于典型的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就如同过去十年中电子邮件取代了传统信件,数码相机取代了传统的胶卷相机澳门第一娱乐娱城,我相信以后视频直播,包括新闻直播,都会拥有一定吸引力和可观的市场。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调查结果,到2015年,仅中国移动一家运营商,其网民数量就高达8.6亿。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的普及,加上越来越快速且稳定的移动网络速度,在手机上网日益方便的同时,也使得现在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网络,尤其是年轻人。记得有知友评论道:“现在都没人提网瘾不好了,因为大人小孩都有一天到晚上网”。

  根据360发布的《90后移动互联网调研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现象,超过60%的九零后每天手机上网的时间超过了3小时。正是有着如此庞大的潜在受众群体,视频直播行业在这两年中突然火了起来。举个例子,最近王宝强发布“离婚声明”后,第二天他的在线多万人,虽然宝强始终没有出现在画面里,但弹幕和礼物依旧刷的飞起。

  相比视频直播的高人气,反而是看电视和看传统报纸的人越来越少。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报道,2015年全国报业用纸量下降了18%。如今许多传统报纸企业陷入了经营困境。例如《PC World》《新闻周刊》等全球知名报刊都相继停发纸质刊物,转型到电子阅读领域。报纸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可谓举步维艰,于是这些年报纸媒体开始将自己传播的内容转接到网络平台,甚至可以说,网络媒体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垄断信息传播市场。

  所以说,时代变了,媒体变了,记者也在变。而且变的不会仅仅是记者,相信除了传统媒体外,传统教育和传统医疗等行业也会被改变。所以说,记者开始像网络主播一样开始手机直播新闻也就毫不奇怪了,反而或许是个令人欣喜的现象。

  谈到我的感触,记得四年前,那时候我还在读大二,刚入手了第一台智能机,用的还是2G信号,所以不要提视频直播,连文字直播都玩不溜。反观今天的里约奥运会,媒体记者,还有个人主播们的视频直播,从各个角度使得里约奥运会被更加全面细致的呈现在受众面前。比如林丹和李宗伟的“世纪大战”,由于CCTV的直播太卡,我就是在一家视频直播网站上看的现场网友的视频直播。

  在如今这个内容过剩且受众精力有限的时代,媒体想搞个吸引眼球的大新闻是越来越难了。所以媒体和记者也需要提高姿势水平,才能跟上时代,跟上观众。

  因此,即使再优质的内容也需要使用更加便捷、酷炫的方式去传播。下面是我调研过的红云可视的企业宣传资料截图,其属于一个典型,已有案例包括晚会,活动庆典,会议会场和音乐节直播等多种场合,该公司宣传中说可以实现毫米级别的超低延迟,使得用户基本不会感受到卡顿(技术改变用户习惯)。例如今年的博鳌论坛,红云为腾讯视频全程完成对博鳌亚洲论坛会场的图像“采编和直播”工作。

  不仅仅是腾讯视频这样的传统视频网站,今年主流电视媒体中的老大,央视也开始把视频直播和新闻报道相结合,而且取得了成功。

  可见就在这两年,一些传统视频网站和电视媒体已经开始转型,将网络视频直播和传统电视台相结合,以应对网络视频分流传统电视台受众的打击。

  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融合以及受众阅读方式的多元化,使得传统媒体为了跟上时代,满足受众需求,就需要采用包括视频直播在内的新方式。根据Quest Mobile发布的数据,到今年5月网络直播APP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8500万,而且还在快速增长。这对于媒体而言,是一个非常具有力的受众群体。

  不过真正让我引起注意力的还是今年的直播。作为中国级别最高也是最严肃的会议,也开始普及视频直播,这本身就挺值得关注的。我也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个现象,毕竟是极少数人代表大多数人参与的会议,所以通过观看视频直播,无疑能够提升大家的参与度,而且也相当于间接监督了政府行为和此次会议。

  所以我个人是非常支持也是非常看好视频直播这个产业的,直播不仅仅可以用于游戏直播和新闻报道。还记得很多人上知乎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通过别人的讲述,间接去丰富自己的经历,即「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其实视频直播的流行普及也能做到这一点,而且更加原汁原味,没有后期剪辑加工。例如大多数人不了解法院庭审是个什么样子,而年初的快播案审判全程直播和全民关注,起码能够在普法的层面让大家受益,让大家清楚法庭大概是个什么样的流程,也能让大家用监督审判是否合理公正。我希望以后视频直播公司能够多跟政府机构合作,把更多的普通人无法参加的活动用直播的形式公开出来,例如可公开的会议,招标会议和听证会等等。

  下面谈一谈我对技术发展的期望。一般而言,视频信号的信息量大,传输所需的带宽较宽。例如一路1080P视频信号的带宽为:

  然而无论是一般宽带带宽还是最新的4G+在实际中也不太可能有如此大的带宽,一般只有10Mbps的持续传输能力。所以视频直播的普及,首先需要发展的就是视频压缩技术,以压缩形式存储和传输,能够节省存储空间和确保流畅性。简单来说包括:

  视频传输除了压缩信息外,还需要具备纠错能力。因为网络,尤其是无线网络的不稳定(无线信道的物理属性),视频数据无法避免的会产生抗丢包现象,也就是部分信息丢失,如果不做处理会严重影响画质。但采用对应的视频编码和智能纠错机制,还是拿红云可视举例,效果如下图所示,其实30%的丢包率算是非常高了,这种情况下视频画质是没法看的。但如果丢包是比较随机的,还是可以通过相关算法还原出不错的画面。

  此外还需要计算机视觉,智能网络,分布式存储,无线通信等各领域技术,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相信以后流畅直播2K甚至于4K视频也不无可能。所以我也希望这些视频直播的相关公司,能够加大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比如上述有助于视频稳定的技术。以及通信公司和运营商能够提供更高的通信带宽和更低廉的流量。

  此外除了提升视频质量和流畅性外,还希望相关企业能够通过技术的进步,降低直播设备复杂度和运营成本。

  新闻直播报道往往不像网络主播那样随意,需要具备场景制作、处理和后期分发等等,所以说这并不是一台智能手机就能够完成的事情。换句话说,现在的主流直播平台和广电直播(包括新闻报道)需要的技术能力之间,是有很大的差异的。目前的主流直播平台并不能胜任广电的直播需求。

  据我所知,主流的几家直播平台的内核软件就是上图的OBS(一款国外的免费直播软件),而移动端APP大部分都是ITP,分包是固定的,所以原则上都是要求在非常可靠的环境下才能做直播,需要所在场所有固定的有保障网络澳门第一娱乐娱城。这个要求对追求稳定性的广电直播而言,可能并不实际。这也是目前央视等媒体与包括红云在内的一些直播通信服务商合作过,却鲜有与传统直播平台,例如斗鱼,YY等平台合作。如果游戏主播直播中断了信号最多是掉粉,如果央视主播重要会议活动时断线,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其除了技术目标上的不对口外,还有就是广电直播需要把内容放在直播平台上,而非自己可控,存在一定隐患,这也是阻碍央视等官方媒体与直播平台合作的一大现实问题。我认为央视现在和未来都不太可能同意把自己的直播内容放在第三方直播平台上,而非自己完全掌控。

  而说回传统的广电直播,则需要高昂的设备成本,例如下图是浙江卫视的一台直播车,还需要配套的采集设备和编排设备。虽然能够提供稳定且高清的信号,但是设备成本和卫星通信成本太高,短时间内可能只有大电视台能够负担的起来。

  但如今已经随着4G的普及,已经出现了基于包括互联网和4G网络在内的便携直播设备,因为无需实现卫星通信的复杂通信硬件设备,因此设备体积可以缩小到一台笔记本电脑大小,同时成本也大大降低。

  同时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和云服务的普及,如今在直播中,前期报道,场景直播,内容分发都可以由一台便携导播机完成,如下图红云可视的资料图所示,往往可以支持多种不同拍摄设备,包括无人机,摄像机和智能手机。所以记者可以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便携拍摄设备进行视频录制,然后传回导播机,然后进行多画面导播,再将数据输出到专用云服务网络或者是卫星导播车。

  我相信以后记者使用移动设备直播报道新闻的行为会非常普及,对于一般新闻只需手机直播即可,如果是更加正式或复杂的情况,可以使用拍摄设备(包括手机)和便携导播设备(包括移动导播机),然后通过网络传输,或者是导播车(或许仅会出现在最正式的场合下)。

  所以相信不久以后,仅仅一台设备加上配套完善的云服务,个人也能开办一个网络电视频道,大大降低门槛。

  非专业人士,聊点跑题的话题,几年前做过几年的社会记者吧,但是主要是跑纸媒的,所以对于电视台只能说略懂一些皮毛,恩恩。

  其实有时候想想,还挺怀念90年代,一家人最大的趣味就是围在电视机前磕磕瓜子,看看电视节目的。那时候还不像现在,手机的功能这么发达,我们这一代80后,了解很多信息的主要来源除了电视节目就是杂志和报纸。那时候没有什么微博和公共微信,我们喜欢谁,就去《当代歌坛》和《我爱摇滚乐》上搜集他的杂志内页,一群小姐妹围在一起叽叽喳喳的评价谁更帅谁和谁恋爱了的八卦新闻。电视上,TVB的剧和系列情景剧正是最火的时候,港剧有一种温馨至深的市井气,热闹但老板永远傲娇的茶餐厅,警署里总是请整组人喝茶的sir,以及那些总是随着“你饿不饿,我给你下碗面吃”的关怀出境的菠萝油、车仔面、艇仔粥等……大街上放的是一些甜糜的歌曲,“你的甜蜜,已打动我的心”“难以忘记,初次见你,一双迷人的眼睛”。那个时候还是一个流行送装着薰衣草的小瓶子和《还珠格格》贴纸的时代,选秀的目的也没那么功利,至少当我们打开电视时,还是会很容易被素人清纯的嗓音和波折的身世所打动的,想想那个年代的新闻节目也是如此,人们还有信仰,所以很信任电视上主持人们的话语,至少记者这个词是褒义的,无论是推荐衣食住行也好,还是某个政策出台也罢,还是很容易被大家讨论一番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拥有的媒介越来越多,信息铺陈出新速度之快,却让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陷入一些浮躁之中,甚至有些艺人装疯卖傻忘记了本职是一个演员或歌手,有些节目制作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吐槽。我是个很老旧的人,适应一些新事物的速度很慢,就像躲在藤蔓后的壁虎一样,一定要等到最后一束阳光照到身上了,才会被烫醒挪个身子。所以流行的东西,往往要过个几年才能完全适应的了,比如微信也是这2年才开始使用,微博是过了13年后才注册但是很久不打开浏览一次,大家讨论的热剧一定是过个一年半载才去等人潮散去慢慢细嚼的。但是一直都有一种念头,就是觉得,即使手机再好,能替代的功能再多,一个家庭,还是应该有一台电视机,一家人坐在饭桌前聊聊电视节目,磕磕瓜子,啃啃鸡爪,才叫一个家的感觉。大家围炉夜谈,聊聊你家娃上大学了,我家附近的菜市场打折了才叫一个家的感觉。哪怕是回到家,啥也不干,陷在柔软的沙发里,就百无聊赖的摁摁遥控器,换换节目,直到雪花出境,疲倦的听着人声睡着也挺幸福的。以前有个同事,每次入睡都要把电视打开,就听着声音睡着,哪怕是一个人洗澡,也要把声音扭得很大,一直以为她是壮胆,后来听她说,只有这样她才会觉得没那么孤独时忽然感同身受。

  我是不知道电视这种传播信息的媒介还会存在多久,包括在这个全民都是信息源,大家都普遍不太信任彼此的时代,又会有多少人在乎一档传播、捍卫正义的严肃而精专的新闻节目的面世。就像英剧《黑镜》里的一集一样,我们不再需要主持人,而只要虚拟一些健谈美妙的形象出来。只是不知道当一种媒介彻底消失时,我们寄托在上面的情感温度慢慢变冷,会不会让一些人失落。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是离开电视了,而一些三线地区的电视台甚至沦落成了假药贩子和的鼓吹者,记者这个词也成为了一种莫名尴尬的称谓,140个字的微博和一篇篇貌似言而有物的微信热点文成为了我们的思想源泉。我不知道当我们的子孙,子子孙,子子孙孙再过个几十年,几百年,会不会还记得有一种叫做电视的东西存在,有一些有使命感的电视人存在,有一些坚信“正义只会迟到,但永不会缺席”的记者存在,当我们都低头望着手心上那一方小小的屏幕时,噼啪打字弹指如飞时,会不会也怀念,在一个气温有些闷热的午后,你和我,抱着半个西瓜,电视上放着喜剧小品,而我们的父辈们正在厨房擀着饺子皮,聊着七长八短,当我们都定睛抬头望着那墙壁上的电视时,我们的视线齐聚到了一起,全家人都不约而同的为了一句台词爆笑起来。

  技术问题就不聊了,未免耻笑,希望电视台能够死的慢一些,电视还能存在的久一些,至少我们的回忆——就能苍白的晚一些。

  今年五一车展时,我们台派了好多路记者去采访。记者在这边出着镜,旁边就走过一个举着手机直播的大哥,一边拍画面一边解说,于是我就让记者重新出了一遍镜。

  前几天侨博会,这回没看着拿着手机直播的,可能是会展中心人太多信号不好,但全景摄像头悄然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