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纸

  新闻资讯     |      2023-12-01 07:13

  电子报纸中体现社会伦理道德的事件、社会风气、社会问题、风俗民情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奇闻异事的新闻”。①报道对象与正常的社会现象有所差异,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当是社会新闻的基本取向。

  与时政新闻相比,社会新闻在报道对象、报道内容的重要、报道的严肃和深刻方面均不及前者,与之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和差距,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在报道面的广阔、报道内容与方式所具有的趣味方面,则往往远甚于前者。前者在许多媒体特别是党报上被处理成要闻,具有相当强的穿透力,多为硬新闻;而社会新闻中的相当一部分则富于人情味和趣味性,多为软新闻,穿透力逊于前者,但对受众的吸引力有时超过前者。

  由此看来,社会新闻在新闻大家庭中自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在一个媒体上,各类新闻兼备,互相配合,形成有机整体,将可以满足受众的多元需要。

  在以往,社会新闻普遍不受党报重视。这当然是有历史原因的。党报自诞生以来就是党组织的战斗阵地,它无疑应当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对党的各方面的工作具有指导性。

  人们通常认为,中国近代报刊上的社会新闻,只是“里巷中事”,是“琐闻”。这样一种称谓明白无误地道出了社会新闻的某种本质:发生于里巷之中,所及多家长里短。历来注重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党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视社会新闻为鸡毛蒜皮之事的报道,一味迎合读者低俗的,品位不高,因而不屑于为它提供版面。用历史的眼光看,这样一种理解和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偏颇之一,在于低估了社会新闻贴近受众的长处;偏颇之二,在于忽视了社会新闻本身的可区分性,忽视了相当一部分社会新闻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究其原因,一是和党报长期以来缺乏受众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无关系,二是和党报长期以来对社会新闻认识上存在的偏差不无关系。

  社会新闻并不以报道重大的新闻事件为己任,这是由它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能由此而否定它在新闻大家庭中的地位。社会新闻与公众、与民生有着特殊紧密的联系。它们发生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相当一部分发生在普通群众身边和身上。从社会新闻中,我们可以更多感受到群众的喜怒哀乐,感受到社会脉搏的律动。江苏南京地区省、市两级电视媒介,设在同一时段的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和“直播南京”,都以社会新闻见长,广受观众好评,同时又体现了正确的导向。可见,社会新闻完全可以在新闻媒体上占据重要地位。社会新闻于党报而言同样具有相当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现在已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新闻工作“三贴近”,关键是贴近群众。党报贴近群众,就必须善待社会新闻。党报贴近群众,应同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包括大政方针、重要决策)及时地向广大群众进行传达。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这种自上而下的、关于重要新闻的权威发布,是贴近群众的一种重要方式。来自党和政府的声音在许多情况下都关涉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广大群众所乐于关注的。另一方面,新闻传媒、新闻工作贴近群众,还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声音及时地传达给党和政府,必须加强对发生在群

  众身边和身上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在报道新闻事实的时候,采用普通群众的视角。应当承认,这类新闻中有不少就是社会新闻。社会新闻是领导机关和领导部门了解社情的重要渠道。因此,党报贴近群众,就必须重视社会新闻,做好社会新闻。

  党报的社会新闻,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其引导的水准。社会新闻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常相混杂,其中负面信息往往占有比较大的比重。一部分媒体,充斥其版面的社会新闻,格调不高,甚至不堪入目。因此,党报尤其需要通过社会新闻恰到好处地对社会公众进行引导。如果一个新闻事实成了街谈巷议的公众话题,此时党报不作报道,那么对其自身发展将是利少弊多。党报应努力探讨通过报道负面信息引出正面效果的方法和途径。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新闻传媒程度不等地走进了市场。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党报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特别是来自市场的压力,纷纷通过改版和改革,致力于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党报工作者通过深刻的理性思考,认识到社会新闻在吸引受众方面所能发挥的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因此,增设社会新闻专版和做好社会新闻,就成为党报发展中顺理成章的事情。有的党报,将社会新闻版作为一张“民生”牌来打,已经有了很好的“人缘”。实践证明,党报重视社会新闻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社会新闻因为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所以被许多新闻传媒看作不可不加以突出的“卖点”。党报没有绝对排斥“卖点”的理由。党报需要在与晚报、都市报的竞争中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卖点”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筹码。但是,作为新闻传媒的“领头羊”,党报又并不能见“卖点”就“卖”。党报对待社会新闻也是如此。笔者曾经发表过如下见解:“党报在占领市场方面,一不靠猎奇和对奇闻逸事的报道取胜,二不靠有关‘腥’、‘性’、‘星’的‘猛料’吸引人,三不靠虚张声势的‘炒作’制造轰动效应。它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它靠的是新闻信息的权威发布,靠的是新闻报道所透出的深邃性和洞穿力,靠的是对于广大受众的根本利益的关注和深层次的人文关怀。”②如果市场份额的获得要以牺牲自己的品格、品位作为代价,这当然是党报所不取的澳门第一娱乐娱城。但是,党报完全可以在重要新闻信息的权威发布之外,通过社会新闻透映出对于广大受众根本利益的关注和深层次的人文关怀,透映出对于有趣味的新闻事实所作的充满人情味的观照。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新闻传媒包括党报,应能对“奇”作出敏感的反应和准确的判断、选择,并且在报道中体现出正确的导向。山东省曾有企业界人士在某场合发出感叹:找一个好钳工比找一个研究生还难。在一些漫不经心的记者看来,这确实只能算是无关紧要的“琐闻”。但是,《大众日报》的有关记者和通讯员却就此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在此基础上写成了题为《找个好钳工比找研究生还难!》的报道。③报道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国内多家媒体作了转载。这篇报道以令人震惊的事实和数据,提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颇为发人深省。它是一篇高品位的社会新闻。在这则社会新闻中,党报的品格得以彰显。可见,党报在做社会新闻的时候,所关注的不是题材所能给受众带来的感官刺激,所采用的不是带有煽情意味的报道方式,所掌握的不是愈离奇愈好的衡量标准。相反,它坚持的准则是:“琐闻”中含有引人深思的意味,报道中蕴含正确的导向。

  其实,“里巷中事”有不少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历史的进步,给人以激励和启迪,能收到“以小见大”、“一叶知秋”之效。早就有学者鉴于长期以来一些报纸对社会新闻的报道陷入“杀人放火”的怪圈,提出要寻找社会新闻的最佳坐标点,就是要用社会精神文明的滤光片来透析某些社会新闻事件,筛选、采写、报道社会新闻。④社会新闻不能仅是报道杀人放火。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决定了社会新闻的丰富多彩。相当一部分社会新闻有着深刻的内涵。党报工作者应当努力发现这类新闻事实,并潜心发掘其深刻内涵。新华社记者梁鹏2003年9月26日发自河南登封的一则消息说:“少林寺里开互联网论坛方丈用上了宽带网”澳门第一娱乐娱城。这则消息用少林寺出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耐人寻味的事实,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藏经阁里举办互联网论坛,意味着少林寺愿意把自己最优秀的文化通过互联网展示给全世界。这与其说是一种技术的进步,不如说是一种观念的飞跃。

  既然是社会新闻,就负面信息进行报道将是不可避免的。某地出现了“杀人放火”事件,危及了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对此,新闻传媒包括党报不能无动于衷,不能故意回避,而必须尊重公众的知情权,作出负责任的报道。报道负面信息,并非必然产生负面效果;在报道中包含正确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对负面信息进行切中肯綮的剖析,引导人们加以冷静的理性思考澳门第一娱乐娱城,这样就能在负面信息传播中争取获得正面的效果。在山西省繁峙金矿“6·22矿难”中,据查有11名记者收受了贿赂,因而明知灾情却三缄其口。报道这一题材的社会新闻,就涉及的内容而言,无疑带有一定的负面性质,然而,它却为新闻工作者再次敲响了警钟,提出了从事监督工作的人也必须接受监督的严峻课题。这样,报道负面信息的社会新闻也就产生了相当积极的效果。